/薄荷评论
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传统习俗与民间经验一直相伴而行,形成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,时至今日也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席之地,其中祭祀与偏方便是典型的代表。它们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智慧,也潜藏着迷信与伪科学的暗流,对人们的认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因此,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剖析,以科学的视角理性进行审视,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。
一、迷信和伪科学的表现形式
(一)祭祀中的迷信现象?!端滴慕庾帧分小凹馈弊?,从示,以手持肉,描绘出用酒肉祭祀鬼神的场景,体现供奉祭品这一关键行为。“祀”字,意为祭无已也,从示,巳声,反映出祭祀活动的延续性与重复性。也就是说,祭祀主要是以供奉祭品为主要形式的行为,并会一直持续下去。所以,才有了特定日子里在祖先牌位或遗像前供奉食物、鲜花,燃香点烛后家人依次祭拜;或是前往墓地,清扫墓碑、墓冢,摆放祭品,烧纸焚香以表哀思;还有在家族祠堂由整个家族参加的祠祭。
祭祀起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,是对祖先、天地等的崇敬与追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情感内涵,传承着文化传统。其行为本身并不能完全归类为迷信行为,但如果对超自然力量盲目相信,缺乏科学依据,将祭祀视为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,迷信也就产生了。
比如部分地区认为特定的时间祭祀才有效,如“清明早、十一迟,七月十五正当时”。更有的是在祭祀中过度迷信烧纸这一行为,认为烧纸的数量和方式能够直接影响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质量,能给逝者带来实际的财富和利益。正是这种认知影响下,导致祭祀用品的价格不断升高。这种缺乏科学依据,将祭祀从文化传承行为扭曲为获取私利的手段,便是祭祀中的迷信现象。
(二)偏方中的伪科学问题。事实求是来说,偏方不完全是伪科学,有一些偏方是基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经验形成的。例如,用金银花、薄荷等煮水喝来缓解咽喉肿痛。这些植物经科学证明确实含有能够抗炎、清热的成分,从这个角度看,这是一种民间智慧的体现。
但偏方因其来源复杂,许多偏方并未经医学典籍记载和正规医疗体系验证,且会在口口相传中因错误使用造成严重后果。2025 年 1 月 12 日《凤凰周刊》微博报道,河南新乡一位婆婆听闻用苍耳子煮水可以治疗鼻炎的偏方后,在路边采摘了苍耳子给 9 岁的孙子煮水服用,之后孩子突然出现昏迷抽搐的症状。后经医生诊断,孩子是苍耳子中毒,导致多脏器衰竭,其中急性肝衰竭最为严重。截至报道时,孩子仍在 ICU 抢救,尚未脱离生命危险。
苍耳子作为一味中药材,虽然收录在《中国药典》(2020 版)中,其功能主治为散风寒、通鼻窍、祛风湿,可用于风寒头痛、鼻塞流涕、鼻鼽、鼻渊、风疹瘙痒、湿痹拘挛等病症,但药典中明确指出苍耳子辛、温、苦,有毒。在正规的医疗应用中,通?;峤远又瞥刹远颖茄捉耗摇⒉远颖茄椎瓮璧戎谐梢├捶?,并且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炮制等多道工序以降低其毒性。即便如此,使用这些药物时也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,而自行采摘、煮水服用的方式是极其危险的。这一案例充分凸显了偏方使用不当的严重后果,其在成分、用法、剂量上的不规范,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充满风险。
可见,偏方中基于生活常识和经验性的知识总结的疗法,因其缺乏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验证,如严格的双盲实验、药理分析、剂量控制等,使得很多偏方存在明显的伪科学特征。
二、迷信和伪科学滋生的原因
(一)生理与心理的脆弱性。休谟《宗教的自然史》中写道:人生的什么年龄或时期是最上瘾于迷信的?最虚弱的和最胆怯的。其实,这句话可以从生理和心理层面进行理解。
从生理层面看,幼儿期和老年期人体机能较弱,易受疾病和外界伤害影响,此时人们可能寻求超自然力量?;?。像是在一些老年保健品诈骗案件中,犯罪分子利用老年群体身体机能衰退、渴望健康的心理,宣传一些所谓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,这些产品往往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验证,但许多老年人因为自身健康状况不佳,容易轻信并购买。
心理层面,在面临重大挫折、失去亲人或经历变故时,心理承受力变弱,会倾向于依赖迷信寻求安慰。就像在电视剧《父母爱情》中,德华告知安杰在清明节需要给去世的亲人烧纸,称这是给亲人送钱。起初安杰认为这是迷信行为而拒绝相信,但当她听闻别家的去世亲人因为烧纸在“下面”有钱花,而自己的父母可能因自己不烧纸而没钱花时,她的心理防线开始动摇。经过内心的挣扎,她甚至闹出偷偷烧报纸的笑话,最后还是和德华一起去烧了纸。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心理脆弱时,容易受到迷信观念的影响。
(二)为避免社会排斥的从众心理。从众本身是一种压力表现,从众压力是群体性思维的一致性压力之一(《社会心理学》第8版 【美】戴维 迈尔斯 P228)。群体性思维(Grouprhink)可以使群体在工作中,提高生产力,有助于鼓舞士气,但在决策时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,因为要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,要知道群体决策并不都是正确的。
在某些群体中,特定迷信行为被当作默认规范,不遵守就可能被孤立,从而被社会排斥。有些农村地区在祭祀中会焚烧大量“纸扎”房屋、汽车等物品,若有家属因不认同这种迷信行为而拒绝,就可能遭受其他村民的指指点点,被认为对逝者不孝、不懂规矩,为了不被群体排斥,家属往往会选择从众。
(三)对权威与群体共识的依赖。在迷信场景中,所谓权威及群体一致行为影响力巨大。在风水堪舆方面,一些所谓的“风水大师”声称能够通过观察环境气场、方位布局等来判断家族的兴衰运势?;褂心承┭疑坡潭鼓苤伟俨?,导致人们大量购买绿豆。更甚者有些邪教组织的头目,以“神”的代言人自居,一些人因迷信其权威加入该组织而造成悲剧。而在很多群体中,都存在特定的迷信习俗,比如认为某些生肖是相克的,坚决反对生肖不合的婚姻;还有极端宗教团体的集体献祭的行为,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参与,才能确保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。
三、应对迷信与伪科学的措施
(一)祭祀文化的传承与规范。在现代社会传承祭祀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。一方面,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线上祭祀渠道,如创建专门的祭祀网站或手机应用程序,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为逝者创建纪念馆,通过献花、留言等方式寄托哀思。同时,借助 VR(虚拟现实)、AR(增强现实)技术重现祭祀场景,让人们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感受祭祀文化的庄重与内涵。另一方面,加强宣传教育工作,通过学校教育、社区宣传等途径,树立人们科学的生死观与祭祀理念,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祭祀中烧纸、大量燃放鞭炮等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危害。同时,政府应进一步规范祭祀用品市场,完善相关法规制度,对祭祀中破坏环境、扰乱秩序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和处罚,确保祭祀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健康、有序地传承和发展。
(二)理性对待偏方。对于偏方,要认识到其虽有部分经验积累的积极意义,但总体存在科学性缺乏、安全隐患和误导患者等问题。首先,应加强对公众的医学科普教育,让人们了解疾病的科学治疗方法和正规医疗渠道的重要性。在社区、学校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和科普活动,提高人们的医学素养。其次,对于民间流传的偏方,医疗专业人员应进行筛选和研究,提取其中可能具有药用价值的成分和经验,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和改进。最后,要引导患者在生病时优先选择正规医疗治疗,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。对于一些有一定民间基础但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,患者绝不能自行尝试,以免延误病情或造成身体伤害。(怡馨)
编辑:亚亚
终审:曙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