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来经常有朋友和我提起,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中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年轻,这种情况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呢?
过去30多年来,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人们饮食、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而迅速升高。1980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只有0.67%,2015至2017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我国≥18岁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到11.2%,也就是说,每9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者。
在聊糖尿病之前,我们先来聊聊血糖是怎么生成,又是如何调节的吧。举个例子,我们一口馒头吃下肚去,经过胃肠道的消化,会变成葡萄糖,然后被吸收入血,这时我们的血糖就会升高,当血糖水平超出一定范围时,会刺激我们胰腺的胰岛上的β细胞,这些β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入血,胰岛素随着血流主要去向三个地方: 我们的肝脏、肌肉和脂肪,与肝脏、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,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,这些细胞就被激活了,开始工作,它们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摄取过来,以肝糖原、肌糖原和脂肪的形式存起来,血糖就下降了,胰岛素的分泌也随之下降。当我们在空腹或夜间的时候,肚子里没有食物,但身体的各个脏器还要工作,继续消耗能量,血糖会进一步下降。这时候,那些之前存起来的葡萄糖就被重新释放入血,使血糖能一直维持在正常水平。因此,我们的血糖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精确地波动着。
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呢?糖尿病其实分为4种类型,包括1型糖尿病,2型糖尿病,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。妊娠糖尿病是妇女在怀孕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;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些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疾病、药物或化学品、胰腺疾?。ㄈ缫认傺?、胰腺肿瘤),还有基因缺陷所导致的血糖增高;1型糖尿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完全被破坏,不能分泌胰岛素了,导致血糖增高,这种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,通常在30岁以下发病。前面介绍的这三类糖尿病患者人数不超过糖尿病总人数的10%,而占90%的是2型糖尿病,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谈论的糖尿病。
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,一开始是没毛病的,出问题的是肝脏、肌肉、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,它们对胰岛素不敏感了,就像锁芯生锈了,钥匙打不开一样,医学上称之为胰岛素抵抗。β细胞只好通过超量分泌胰岛素,比如达到正常水平的5倍甚至10-20倍的浓度来刺激这些不敏感的受体,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分泌延迟,虽然血糖暂时得以维持在正常水平,但长时间的高胰岛素血症导致了β细胞的“过劳死”,当β细胞的数量减少50%的时候,此时的胰岛素水平虽然尚能维持在正常值甚至正常值的数倍,但已出现胰岛素的相对不足,血糖就开始升高,于是2型糖尿病就发病了。随着患病年头的延长和病情进展,胰岛β细胞将继续凋亡,最后变成胰岛素绝对不足,甚至耗竭,这时候就不得不靠注射胰岛素来降血糖。这个过程有快有慢,关键是否能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哪些人容易患2型糖尿???容易患2型糖尿病的人群首先是那些具有先天遗传易感性的人,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是比较强的。其次是后天因素:包括中老年人、超重和肥胖者(体重过重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)、长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饮食习惯、分娩过重婴儿(≥4公斤)的母亲,都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。所以如果我们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,比如父母、兄弟姐妹患有2型糖尿病,就要警惕了,因为这提示我们很可能有糖尿病的易患基因,就要格外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,控制体重,尽量延缓发病,最好不发病。如果我们没有糖尿病的家族史,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,避免患病。
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?首先我们诊断糖尿病是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,意思是说确诊糖尿病需要抽取静脉血,而不是扎手指血。正常人的静脉血糖:空腹血糖<6.1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<7.8mmol/L。如果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:比如烦渴多饮、多尿、多食、不明原因体重下降,再出现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个,包括空腹血糖≥7mmol/L或餐后2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,或HbA1c≥6.5%或随机血糖(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)≥11.1mmol/L ,即可诊断糖尿病。如果我们没有糖尿病的症状,只有血糖升高怎么算呢?这需改日复查血糖。也就是说没有症状的,需要通过两次血糖水平达到诊断值才能诊断?;褂幸徊糠只颊叩难窃谡V岛吞悄虿≌锒现抵?,我们称之为糖调节受损,也可以称为糖尿病前期。需要强调的是,急性感染、创伤或其他应激状态下可出现暂时血糖的增高,不能依此诊断为糖尿病,须在急性期的应激过后复查才准确。
糖尿病不疼不痒的,为什么又要管住嘴、迈动腿,又要吃药打针,有那么可怕吗?糖尿病早期的确没什么症状,少数人会有多饮、多食、多尿和体重下降的表现。多数人是通过体检或做别的检查时偶然发现血糖增高,随后诊断糖尿病的。也有一些没那么幸运的患者,直到严重并发症出现,才被诊断。血糖增高一般不会带来明显的躯体症状,但会持续损害我们的大血管、微血管和神经系统。高血糖对微血管的损害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目前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。糖尿病肾病,也是目前尿毒症的首要原因。高血糖对的大血管损害,主要表现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,据统计,糖尿病患者中75%最终是死于心、脑血管事件?;褂刑悄虿⊥庵苎懿”浜蜕窬”?,可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、坏疽,乃至截肢等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所以糖尿病要早发现、早治疗,而且全程控制是十分必要的。
治疗 2型糖尿病时应注意什么? 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,就需要终身治疗,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,但我们可以通过血糖的良好控制与之“和平共处”,尽量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微血管、大血管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。所以糖尿病首先需要早期治疗和长期治疗,如果等到并发症出来才开始治疗,就比较被动了。第二是需要个体化的治疗,包括治疗目标的个体化,我们会因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目标。治疗方案也要个体化,要考虑药物对这位患者的有效性、安全性、服用方便性、耐受性乃至患者的经济负担能力等等。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案,患者自己的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对治疗效果起着非常关键作用,这是和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点,一定要医患共同努力才行。第三是综合治疗,糖尿病的治疗不仅要控制血糖达标,同时也要控制血压、血脂、体重达标,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血管、微血管的损害。
最有效地控制血糖的方法有哪些?其实没有所谓的“最有效”,只有“最适合”的治疗方案,一百位糖尿病患者也许会有一百种治疗方案。但有几点重要的共性,被称为“五驾马车”:一是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,我们的患者越了解这个病是怎么一回事,血糖就控制越好。二是饮食治疗,我们要学习选择低升糖指数、低盐、低脂、富含膳食纤维食物,然后总量要控制,帮助自己达到并维持合理的体重。三是运动治疗,每天锻炼时间≥30分钟,除了有氧运动外,还可以增加一些肌肉力量的锻炼。三餐饭后散步10分钟,降糖效果要好过集中一个时段活动30分钟。四是药物治疗,目前一些经典用药的基础上,新药也层出不穷,但用药原则一直是首先避免低血糖,然后治疗高血糖。选择降糖药物时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、肝肾心功能,再结合每种药物的特性,这些药物组合既要有效降糖,又要减少胰岛素抵抗,?;ひ鹊害孪赴δ埽挂辉黾犹逯?,?;ば纳龉δ艿?。所以一定是个体化地制定用药方案,并不是适合别人的就会适合我。五是血糖监测,包括定期自我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,可以每3个月到医院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。这五驾马车目前是控制糖尿病的必由之路,如果做到、做好,就能很好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。
常用的降糖药物有哪些?降糖药物分为口服降糖药和注射用降糖药,口服药主要分7大类:包括作为基础用药的二甲双胍、历史悠久的磺脲类降糖药(如格列美脲、格列齐特等),还有格列奈类药物(瑞格列奈、那格列奈等),噻唑烷二酮类药物(吡格列酮等),α-糖苷酶抑制剂(阿卡波糖、伏格列波糖等),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(西格列汀、维格列汀等),钠-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(达格列净、卡格列净等)。注射用降糖药分两大类, 一是各种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,有短效、中效、长效,起不同的作用,也用在不同的时候。二是胰高血糖素样肽-1受体激动剂(如利拉鲁肽、司美格鲁肽等)。这些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药箱。医患合作,在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,可以选用适合的药物组合,来安全、平稳地控制血糖达标。
以上就是各位朋友们和我聊天时最常提出的问题,在这里整理成文,与更多的朋友分享,关于糖尿病的防控还有很多的细节,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继续提出来,咱们接着聊……
编辑:亚亚
终审:曙光